朱乃誠,〈論蕭家屋背玉盤龍的年代及有關問題〉,《文物》,7(北京,2008.07),頁55-60。
閱讀摘記:
蕭家屋脊玉盤龍(W6:36)是長江中游惟一一件早期「龍」文化遺物。
玉盤龍出土於遺址內規模最大的甕棺墓葬(W6),同墓一併發現有玉質虎頭像(W6:60)與玉柄形器等隨葬器物。不過本文認為虎頭像應為所謂的「獸面玉牌飾」,其形制是由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的獸面玉牌飾演化而來。而玉柄形器紋飾則與二里頭文化三期有所聯繫,二里頭玉柄形器之獸面紋飾,應為蕭家屋脊玉柄形器神人頭像紋飾的簡化。故該墓葬所出的玉器,可判斷為陶寺文化中期至二里頭文化三期之間。又配合對葬具(甕棺)的分析,認為該墓葬年代在煤山二期至新砦期之間,亦即西元前2030年至1850年代。
本文亦推測W6的獸面玉牌飾(原稱虎頭像W6:60)為龍首,可與二里頭02VM3墓葬的綠松石龍形器、新砦的殘陶器蓋龍紋(99T1H24:1)進行比對,都可見有蒜頭形鼻凸與龍鬚、鬢的表現。
蕭家屋脊遺址出土的玉盤龍、獸面玉牌飾與大量的禮儀性玉器,是在石家河文化晚期,由中原傳至長江中游,顯示當時中原文化的強勢影響力。
附註:
本文所提及的「玉盤龍」,據考古發掘報告《蕭家屋脊》稱為「盤龍」(W6:36 圖二五八, 5 彩一二, 3)。巫鴻認為該器(稱之為「豬龍」)顯示長江中游與沿海夷族的關係。其後孫機又作出考察,認為該類玉器源出紅山文化,器物散佈流傳範圍甚廣,直至秦漢仍有用於器物裝飾者。
石家河文化在早晚兩階段,文化發展出現難以銜接的斷層,原有的宗教性陶臼器消失,代之以藏有玉器的甕棺葬,推測可能是受到外來文化(龍山文化[中原王灣三期])影響所致,但玉器的功能與象徵意義仍保有區域特性。
參考資料:
‧巫鴻〈「大始」──中國古代玉器與禮器藝術之起源〉'The Great Beginning: Ancient Chinese Jades and the Origin of Ritual Art,' in Wu Hung, Brian Morgan, Chinese Jades from the Mu-Fei Collection, London: Bluett & Sons, 1990.
‧孫機,〈蜷體玉龍〉,《文物》,3(北京,2001.03),頁69-76。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蕭家屋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頁314-336、347。
‧院文清,〈石家河文化玉器概論〉,《故宮文物月刊》,15:5(臺北,1997.08),頁32-59。
‧吳桂兵,〈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區域功能與普遍影響〉,《中原文物》,5(鄭州,2002.10),頁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