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都邯鄲城研究
段宏振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ISBN:978-7-5010-2618-0
頁數:285頁
定價:148(RMB)
目錄:
序
第一章 緒言——復原研究東周至漢代邯鄲城的可行性與局限性
一 城市概念
二 邯鄲城研究歷程的回顧
三 本書研究的目標與途徑
第二章 古代文獻記載中的趙邯鄲城
第一節 建都前的發展
一 東周以前
二 春秋前期:屬衛時期
三 春秋後期:屬晉時期
四 戰國初期:趙襄子-趙敬侯遷都邯鄲以前
第二節 建都後的繁榮
一 邯鄲為都後的主要歷史史實
二 邯鄲城市風貌
第三節 秦漢時期的發展與衰落
一 秦代
二 西漢時期
三 東漢時期
第三章 考古探索發現所見的趙邯鄲故城
第一節 趙邯鄲故城考古簡史
一 1950年以前的考古工作
二 20世紀50~70年代的考古工作
三 20世紀80~90年代的考古工作
四 21世紀以來的考古土作
第二節 史前時期的沁河流域
一 仰韶時代遺址群
二 龍山時代遺址群
第三節 夏商時代的沁河流域
一 先商文化遺址群
二 商代遺址群
第四節 西周時期的沁河流域
第五節 沁河流域東周至漢代考古學文化發展編年
一 典型遺址出土的陶器群
二 典型墓葬出土的陶器群
(一) 戰國墓葬陶器群
(二) 漢代墓葬陶器群
(三) 東周至漢代墓葬陶器群的分組
三東周至漢代考古學文化編年
四東周至漢代邯鄲城考古學文化的地域特色
第六節 東周至漢代邯鄲故城遺址總貌
一 考古發現
二 總體格局的認識
第七節 邯鄲故城之一——趙王城
一 西城
(一) 考古勘查與地層堆積情況
(二) 考古發現
(三) 西城的建築格局
二 東城
(一) 考古勘查與地層堆積情況
(二) 考古發現
(三) 東城的建築格局
三 北城
(一) 考古發現
(二) 北城的建築格局
四 城南防禦壕溝系統
五 趙王城總體格局的認識
第八節 邯鄲故城之二——大北城
一 考古勘查與地層堆積情況
二 考古發現
(一) 城垣
(二) 西北隅城垣及建築基址群
(三) 中北部城區的宮殿建築基址
(四) 中東部城區的手工業作坊遺址
(五) 城區內其他遺址
(六) 水井遺跡
(七) 城內墓地
(八) 漢代新城
三 大北城建築格局的認識
第九節 城郊遺址群和墓群
一 城郊聚落遺址群
二 城郊戰國至漢代墓地
三 城郊漢代墓地
四 城郊聚落群和墓地格局的變化
第十節 趙王陵園
一 考古發現
二 趙王陵園的格局
第十一節 遠郊城鎮遺址群
一 固鎮-午汲城鎮集群區
(一) 考古發現的城址群
(二) 城鎮集群區
二 陽城城鎮集群區
(一) 陽城城址
(二) 城鎮集群區
三 特徵及性質
第十二節 鄰近地區城鎮遺址群
一 城鎮群團的總體分佈特徵
二 鄰近地區的城鎮集群區
(一) 柏人城集群區
(二) 邢臺城集群區
(三) 北界城-講武城集群區
三 邯鄲城鎮群團形成的背景
四 邯鄲城鎮群團的有機聯繫
第十三節 趙邯鄲故城考古探索有待解決的問題
第四章 邯鄲城的城市構成元素
第一節 自然物質元素系統
一 地貌
二 氣候
三 地質
四 生物
第二節 人工物質元素系統
一 城市建築方面
二 城市生產方面
三 城市居民生活方面
四 軍事與兵器
五 陵園與墓地
第三節 人文及精神元素系統
一 人口
二 城市居民
三 政治因素
四 城市精神
第四節 元素的整合:城市化進程的動力
第五章 邯鄲城市模式
第一節 城市化進程與城市平面格局的演進
一 建城以前的村落或村鎮階段
二 城鎮階段
三 初級城市階段
四 城市階段
五 都城階段
六 郡國之城階段
第二節 城市建築格局的設計思想
一 王城與大北城的雙城格局
二 王城的品字形三小城格局
三 護城防禦壕溝系統與天然河流的利用
四 城市近郊的建築群格局
五 城區建築群的佈局
第三節 城市性格
第四節 邯鄲城的總體格局
一 城市的總體格局
二 邯鄲城的中心城市功能
第六章 邯鄲城與東周城市時代
第一節 中國的東周時代
第二節 東周城市時代
一 東周城市時代
二 城市平面宏觀格局的類型
三 關於城郭概念問題的討論
第三節 東周時代主要城市的宏觀格局
一 魯都曲阜城
二 齊都臨淄城
三 鄭韓之都鄭城
四 楚都郢城
五 秦都雍城
六 中山都靈壽城
七 燕下都
第四節 晉都新田城與邯鄲城
一 晉都新田的城市格局
二 新田城與邯鄲城
第五節 邯鄲城在東周城市時代中的位置
一 東周城市模式的主要特點
二 邯鄲城的歷史位置
附錄俯視邯鄲城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