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化:從封國到帝國的考古學觀察
滕銘予
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ISBN:7507720667
頁數:216頁
定價:50(RMB)
簡介:
本書主旨在於透過考古學資料觀察中國古代國家制度從封國轉變為帝國的兩個重要方向,即維繫社會基本成員組成由血緣轉入地緣關係,以及統治集團的成員屬性由世襲到選賢的變化。本書還對秦文化發展的重要議題進行個別討論:包括秦文化及秦人起源;秦文化與西周文化、北方和西北地區古代文化之間的關係等議題。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秦文化中小型墓葬的分類、分區、分期與發展階段
第三章 秦文化的起源與形成階段
第四章 秦文化的確立階段
第五章 秦文化的穩定發展階段
第六章 秦文化的轉型階段
第七章 結語
附表一 ~ 附表七
後記
個人閱讀摘記:
本書依據蘇秉琦「古國-方國-帝國」的發展理論,認為秦文化可清楚展現此一政體結構發展脈絡,屬於蘇氏理論的「次生」性質文化。作者並進一步認為秦國屬周天子封建秩序的「邊緣」,受封僅是周王室對既存勢力的追認,秦國並未受賜田土人民,自然不需要維繫「本族」統治,血緣關係的解紐因而較早。
本書將秦墓葬分為四類:
A類─隨葬品有青銅禮器,或與仿銅陶禮器、日用陶器共出。墓室長逾4m,葬式為一棺一槨(多重棺槨),有殉人,車馬坑。
B類─隨葬品不見青銅器,有仿銅陶禮器,或與日用陶器共出。墓室長約4m,葬式為一棺一槨。
C類─隨葬品只有日用陶器。墓室長約3-1.8m,葬式為一棺(一槨)。
D類─出土器物只見帶鉤之類的衣飾,其餘墓葬規模略遜於C類。
對於秦墓葬的分期,共計有四期(西周、春秋前半期、春秋晚期至戰國中期、戰國晚期至秦代)。由於秦代國祚僅十五年,主要標尺亦為長江流域的睡虎地秦墓,秦國故地墓葬並未有時代性反應,故整體分期是將戰國晚期與秦代劃歸一期。
西周時期以毛家坪墓為代表(僅出C類墓),與周人文化大多相似。兩者差異在於秦人墓少見腰坑殉牲、器物形制有所不同,以及秦人採行屈肢葬。洞室墓、鏟腳袋足鬲與屈肢葬被視為秦文化的特點,也是秦出自西北古文化的重要依據。然而洞室墓、鏟腳袋足鬲是戰國中期以後的秦墓特色,屈肢葬則不見於毛家坪鄰近的西北古文化(寺洼、辛店),因此秦文化之源不在西方,亦非周人族系(符合蘇秉琦指出渭水上游至秦安為仰韶與馬家窯文化[農業與農牧]分界線的理論),秦人與周人是文化生長環境相似,從而產生近似的文化面貌與認同心理。
春秋初期,以禮縣大堡山秦公墓地墓群為資料核心。就整體器物形制表現而言,當時秦仍使用無蓋鼎、圈足簋和方壺(東方國家已轉變為有蓋鼎、敦與圓壺)。
作者分析同期A類墓,並以傳世記載相扣,認為秦在立國之初即有因參與北方戰爭,而受封賞的「軍事貴族」,戰國商鞅僅是將此「法律化」:
‧青銅器規整:血緣貴族
‧青銅器不歸整/青銅兵器:軍事貴族
‧青銅器不歸整/未見青銅兵器:新征服地的既有統治階層(墓主直肢葬、殉人屈肢;墓葬規模大)
戰國以來,秦文化墓葬出現幾點特色:仿銅陶禮器逐漸不受重視(B類墓比例下降)、秦人將陵園移出都城,進行具有創新性質的管理;隨著秦國勢力的擴張,秦文化面貌日趨豐富,出現了直肢葬群體,雜用東方國家的器物葬制。
本書在分析秦文化源流時,以詳實資料論證,頗具意義。針對龐雜的考古資料均作出細緻梳理,提出許多有見地的概念。不過論證由血緣轉入地緣的現象,以及早期「軍事貴族」(秦在立國初期即有考量軍功)的存在有待商榷。張忠培先生亦於本書〈序〉文重申「考古學文化無所謂地緣、血緣之分」,相關議題仍有許多可發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