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v 19 Wed 2008 10:29
晚期巴蜀青銅器技術研究及兵器斑紋工藝探討
- Nov 15 Sat 2008 22:34
湖北盤龍城出土部分商代青銅器鑄造地的分析
南普恒、秦潁、李桃元、董亞巍,〈湖北盤龍城出土部分商代青銅器鑄造地的分析〉,《文物》,8(北京,2008.08),頁77-82。
盤龍城青銅器泥蕊與當地原生土陶片樣本具有高度相似的化學成份,說明其青銅器應是當地自製,而非透過鄭州商城輸入。本文並指出除了分析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分析樣本中含量顯著的鈣鎂元素,也是易於「示蹤」的指標。
- Nov 14 Fri 2008 16:17
寧波文物考古研究文集
- Nov 14 Fri 2008 15:30
商周銅器與考古學史論集
- Nov 01 Sat 2008 14:04
「玻璃之路」──楚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交流的探索
后德俊,〈「玻璃之路」──楚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交流的探索(上)〉,《故宮文物月刊》,19:9=225(臺北,2001.12),頁124-131。
后德俊,〈「玻璃之路」──楚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交流的探索(下)〉,《故宮文物月刊》,19:10=226(臺北,2002.01),頁108-117。
閱讀摘記:
楚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可能已有交流,楚地絲織品已輸出至今日新疆、中亞等區域。比北方絲綢之路更早成形的南方海陸通道──「玻璃之路」,不僅是中西交流的早期證據,更是後世海上絲路的前身。
「玻璃之路」分為陸路與海運兩條。前者是由於楚國的南向擴張,導致部分江南在地族群南徙,從而形成多條楚地通往南方的通路,並以滇境為一重要輸匯節點。後者的海運通路則是指西方玻璃技術傳入印度,再經東南亞的區域貿易,輾轉輸入兩廣地區,最後出現於楚地。
本文以「玻璃之路」為基礎,又指出就數量與種類而言,楚地玻璃製品集中出現於以長沙為中心的戰國楚墓。此外亦透過化學成分分析,認為包括曾侯乙墓等地出土的料珠,概屬楚人仿效「蜻蜓眼」玻璃珠的自製品,而非海外進口品。由於玻璃製品是輾轉流傳至楚地,楚人缺乏技術來源,因此是以燒製石英珠的模式,改變原料嘗試仿製。並認為吳越政權雖然濱海而立,但相關出土資料卻缺乏玻璃製品,僅有固始勾吳夫人墓隨葬玻璃珠,以及越王勾踐與吳王夫差劍之劍格嵌入玻璃,但都是出自楚地,或是經由楚人加工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