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先秦考古 (4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嶺南.jpg 

嶺南地區出土青銅器研究

李龍章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ISBN:7501020183

頁數:315頁

定價:86(RMB)


por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晚期巴蜀青铜器.jpg 


晚期巴蜀青銅器技術研究及兵器斑紋工藝探討

姚智輝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ISBN:7030172981

頁數:159 頁

定價:78(RMB)


por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普恒、秦潁、李桃元、董亞巍,〈湖北盤龍城出土部分商代青銅器鑄造地的分析〉,《文物》,8(北京,2008.08),頁77-82。


盤龍城青銅器泥蕊與當地原生土陶片樣本具有高度相似的化學成份,說明其青銅器應是當地自製,而非透過鄭州商城輸入。本文並指出除了分析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分析樣本中含量顯著的鈣鎂元素,也是易於「示蹤」的指標。

 

 


por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寧波文物考古研究文集


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保護管理所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07

ISBN:9787030225672

頁數:277頁

定價:158(RMB)

por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后德俊,〈「玻璃之路」──楚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交流的探索(上)〉,《故宮文物月刊》,19:9=225(臺北,2001.12),頁124-131。
后德俊,〈「玻璃之路」──楚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交流的探索(下)〉,《故宮文物月刊》,19:10=226(臺北,2002.01),頁108-117。


閱讀摘記:

楚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可能已有交流,楚地絲織品已輸出至今日新疆、中亞等區域。比北方絲綢之路更早成形的南方海陸通道──「玻璃之路」,不僅是中西交流的早期證據,更是後世海上絲路的前身。

「玻璃之路」分為陸路與海運兩條。前者是由於楚國的南向擴張,導致部分江南在地族群南徙,從而形成多條楚地通往南方的通路,並以滇境為一重要輸匯節點。後者的海運通路則是指西方玻璃技術傳入印度,再經東南亞的區域貿易,輾轉輸入兩廣地區,最後出現於楚地。

本文以「玻璃之路」為基礎,又指出就數量與種類而言,楚地玻璃製品集中出現於以長沙為中心的戰國楚墓。此外亦透過化學成分分析,認為包括曾侯乙墓等地出土的料珠,概屬楚人仿效「蜻蜓眼」玻璃珠的自製品,而非海外進口品。由於玻璃製品是輾轉流傳至楚地,楚人缺乏技術來源,因此是以燒製石英珠的模式,改變原料嘗試仿製。並認為吳越政權雖然濱海而立,但相關出土資料卻缺乏玻璃製品,僅有固始勾吳夫人墓隨葬玻璃珠,以及越王勾踐與吳王夫差劍之劍格嵌入玻璃,但都是出自楚地,或是經由楚人加工改造。

por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湘江流域商周青銅器文化研究

向桃初

北京:線裝書局,2008.07

ISBN: 978-7-80106-810-1

頁數:521頁

定價:195(RMB)

目次: 

por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廖靈敏、黃宗玉、潘春旭、陳官濤、胡雅麗,〈湖北棗陽市九連墩楚墓青銅器的材料學特徵研究〉,《考古》,8(北京,2008.08),頁68-75。


本文透過電子顯微鏡等技術的測試分析,對於九連墩楚墓中部分青銅器殘件進行系統性研究。認為戰國中晚期楚國的青銅合金技術已非常成熟,可根據不同器物的實際需求,採用不同的合金成分鑄器。此外也討論了青銅夾刻刀的材料與制作技術,並發現墓葬是以質地很差的青銅劍作為明器。


por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九連墩:長江中游的楚國貴族大墓

湖北省博物館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ISBN:978-7-5010-2216-8

頁數:112頁

定價:118(RMB)

por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吳國王室玉器

姚勤德、龔金元

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

ISBN:7-5322-1544-X

頁數:78頁

定價:110(RMB)


por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襄樊考古文集(第一輯)


襄樊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ISBN:9787030201560

頁數:526頁

定價:268(RMB)

por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秦青銅生產工具

陳振中

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

ISBN:7561521936

定價:238(RMB)


簡介:

本書收集青銅生產工具7000多件,線圖4000餘幅、照片800多幅,彩色照片174幅,資料時限為1991年。作者將青銅生產工具分為12類,即削刀、鋸、鑿、錐、鑽、錯(銼)、魚鉤(包括其他鉤類)、斧錛鑺、耒耜、鋤鎒、鏟和銍鐮。

por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梁云,〈從秦文化的轉型看考古學文化的突變現象〉,《華夏考古》,3(鄭州,2007.09),頁103-113。


閱讀摘記:

本文所謂「考古學文化突變現象」,意指在缺少外力干預的前提之下,主要由於古代人群共同體內部的原因,導致考古學文化的面貌在短時間內自行發生大型改變

以秦文化為例,秦銅容器與日用陶器均可分為春秋型與戰國型兩類,但細究其演變卻是斷裂的。兩大器群內部變化具連續性,但彼此卻無繼承關係。秦的器用制度在戰國中期也發生劇烈改變,墓葬中的陶禮器銳減,隨葬石圭幾乎絕跡;墓葬形制則是由豎穴墓轉變為洞室墓。

秦文化器物群在戰國中期發生了劇烈轉變,意味著文化性質的改變。然而,根據出土文字等歷史性分析,這些戰國墓葬、器物也的確屬於「秦文化」的範疇,而屈肢葬與西首葬的風習也未曾改變。總之,過去將器物群界定為特定人群的文化遺存的方式有所侷限。

por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吳越和百越地區周代青銅器研究

鄭小爐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2

ISBN:978-7-03-020190-4

頁數:249頁

定價:80 (RMB)


por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東陽市博物館〈浙江東陽前山越國貴族墓〉,《文物》,7(北京,2008.07),頁4-22。


原文所錄提要:


2003年,在東陽前山發掘了1座土墩墓,墓內出土有大量的玉石器。D2M1墓上有封土,墓壙為東西向的長方形淺土坑,甬道和墓道全部用石塊壘砌。據發掘者推測,木槨應為兩面斜坡狀,橫斷面呈三角形。隨葬器物全部為玉石器,按質地可分為玉器、瑪瑙水晶器、綠松石器等,數量達3000多件(組)。此墓為春秋晚期的越國墓葬,墓主人生前可能是管理玉器製作的貴族。

個人閱讀筆記:

D2M1墓葬甬道與墓道由石塊所砌成,墓坑上堆有封土,屬石室土墩墓。但墓坑形式又具有特殊性:墓坑底部鋪設鵝卵石,又設八條墊置棺槨的枕木溝,其上再安置形制與印山越王陵相類的棺槨,故D2M1實際應為淺土坑木槨墓。根據對出土文物的樣式風格比對,D2M1被認為是一座春秋晚期的越墓,正處於吳越地區墓葬結構轉變的過渡階段。

por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朱乃誠,〈論蕭家屋背玉盤龍的年代及有關問題〉,《文物》,7(北京,2008.07),頁55-60。


閱讀摘記:

蕭家屋脊玉盤龍(W6:36)是長江中游惟一一件早期「龍」文化遺物。

玉盤龍出土於遺址內規模最大的甕棺墓葬(W6),同墓一併發現有玉質虎頭像(W6:60)與玉柄形器等隨葬器物。不過本文認為虎頭像應為所謂的「獸面玉牌飾」,其形制是由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的獸面玉牌飾演化而來。而玉柄形器紋飾則與二里頭文化三期有所聯繫,二里頭玉柄形器之獸面紋飾,應為蕭家屋脊玉柄形器神人頭像紋飾的簡化。故該墓葬所出的玉器,可判斷為陶寺文化中期至二里頭文化三期之間。又配合對葬具(甕棺)的分析,認為該墓葬年代在煤山二期至新砦期之間,亦即西元前2030年至1850年代。

本文亦推測W6的獸面玉牌飾(原稱虎頭像W6:60)為龍首,可與二里頭02VM3墓葬的綠松石龍形器、新砦的殘陶器蓋龍紋(99T1H24:1)進行比對,都可見有蒜頭形鼻凸與龍鬚、鬢的表現。

por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靖安縣李洲坳東周墓葬〉,《考古》,7(北京,2008.07),頁47-53。


原文所錄提要:

李洲坳東周墓是一座帶封土的大型土坑豎穴墓,墓坑呈長方形,面積達160平方米,東壁南側有一斜坡墓道。墓中依次放置有棺木47具,一些棺內發現人類遺骸,經檢測的個體均為女性。墓中出土各類文物650餘件,包括竹木器、青銅器、玉器、漆器、原始青瓷器、金器,以及較多紡織品和動植物標本。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時代最早、埋葬棺木最多、結構最為奇特的一坑多棺墓葬,代表一支具有深厚越文化特點,又受到某些楚文化風格影響的新型青銅文化。其年代屬春秋中晚期,距今約2500年。


個人閱讀筆記:

por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印山越王陵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紹興縣文物保護管理所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ISBN:7-5010-1334-9

內文86頁,圖版40頁

定價:110(RMB)


por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方文物》2008年第2期收錄: 

孫華,〈紹興印山大墓的若干問題——讀《印山越王陵》劄記〉,頁27-38。


個人閱讀摘要:

本文首先針對浙江紹興印山大墓的考古發掘報告《印山越王陵》認為印山大墓的陵墓規劃深受秦國影響之論,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印山大墓雖然周圍掘有寬闊的壕溝,但卻無法斷定為秦國獨有之設計。此外,印山大墓的墓溝並未挖通,形成四出墓道(陵園相應為四門四道),顯示越國自號為王,所仿效的禮制亦是周王等級,而非採行侯伯之禮的秦(國)制。

其次是關於墓葬封護型態的討論,本文認為地面宮室建築影響了封土平面形狀,印山大墓的封土墳丘顯然為當地建築與土墩墓傳統的產物;至於在槨室內積炭的葬俗,應源於中原周、晉文化系統墓葬,楚國與秦國墓葬直至春秋晚期,或至戰國方採行此俗。

por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考古》2008年05期專稿「南水北調工程湖北段考古新發現」,收錄:

.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調文物保護辦公室、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南陽市程莊墓地東周墓葬發掘簡報〉,《考古》,5(北京,2008.05),頁21-40。
.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調文物保護辦公室、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淅川縣徐家嶺11號楚墓〉,《考古》,5(北京,2008.05),頁41-48。




por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考古》2008年04期專稿「南水北調工程湖北段考古新發現」,收錄: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調辦公室,〈湖北鄖縣大寺遺址2006年發掘簡報〉,頁3-13。
.武漢大學考古與博物館學系、湖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調辦公室,〈湖北鄖縣遼瓦店子遺址東周遺存的發掘〉,頁14-27。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調辦公室,〈湖北鄖縣喬家院春秋殉人墓〉,頁28-50。
.荊州博物館、湖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調辦公室,〈湖北丹江口市金陂墓群的發掘〉,頁51-71。



por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